是的,如果仅仅看美越之间的实力对比,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无疑具有绝对的优势。美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就连同为超级大国的苏联都无法与之相比。在越南战争期间,他曾经最多拥有超过3万枚核弹头,如果把这些核弹头投到越南境内,恐怕能够毁灭越南几百次了。
1945年3月,此时的日本在中国已经全面溃败,贼心不死的日寇眼看在中国没捞着好处,便想在越南分一杯羹,于是迅速出兵越南赶走了法国人,与侵略中国早期一样,日军为了巩固政权,又扶植了傀儡政权。
在世界摄影史上,有一张1972年6月8日拍摄于越战期间的黑白照片,过往半世纪来都享有极高声誉。照片记录了因南越部队烧夷弹轰炸而受伤的一群越南平民四散奔逃的骇人场面,尤其是位于稍左位置的一名全身赤裸、衣服已被烧尽的女童,更是让人看得伤心难忍。
越战经典照「烧夷弹女孩」被誉为20世纪的最重要照片,但谁拍下这张名照,现在却爆发争议。一部新纪录片指照片并非由时任美联社摄影记者黄公崴 ...
越战经典照片「燃烧弹女孩」(Napalm Girl)让美联社摄影师黄公崴(Nick Ut)夺得普立兹奖,然而一段最新纪录片指出,照片实际上不是由黄公崴,而是由另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当地自由记者所拍摄。美联社调查后发声明否认。 影像主管下令归功黄公崴?
(法新社公园市26日电) 一部新纪录片指控,越战经典照片「烧夷弹女孩」并非由时任美联社摄影记者黄公崴所拍摄。美联社则否认这一说法,称其调查结果显示,拍摄者就是黄公崴。 在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首映的纪录片「特约记者」(The Stringer,暂译)讲述针对一则传闻进行的调查,即那张促使全球对越战改观、震慑人心的「烧夷弹女孩」(Napalm ...
通过对外信息局的调查,可以看出KOL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通过“讲故事”的柔软方式“软化”党和国家政策的生硬难记内容。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经常互动,KOL可以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公众——网络空间的目标受众。调查报告还显示,形象良好的国家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投 ...
战后,随着美军从越南撤退,许多女兵怀孕,战后产生了许多混血儿,这是美军放纵和残暴的后果。这些被俘或未被俘的女兵都面临着糟糕的结局,无法像普通女子那样嫁人相夫教子,战争给她们带来了永恒的伤痛。
美国“TikTokn难民”涌入小红书,确实非常有意思,这种官逼民反、用脚投票的现象,可以说是华盛顿掀起反华风潮后最令人喷饭,也理所当然的结果。“愈禁忌愈吸引人”,这是基本人性,而此一现象绝不仅限于社交媒体。
越通社河内——越通社驻德国柏林记者报道,因20世纪60年代末拍摄越南战争照片而闻名于世的德国摄影记者托马斯·比尔哈特(Thomas Billhard)日前去世,享年88岁。 1967年,托马斯·比尔哈特跟随一个德国电影摄制组首次来到越南,亲眼目睹了越南战争的残酷。当时,河内正在遭受美国飞机袭击,到处都是弹坑、毁坏的房屋和持续不断的警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