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选项卡中打开链接
  1. 安內攘外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所謂攘外就是指對以維護國家主權,抵抗任何以「擴張」名義,企圖侵犯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當時在國民政府對外有兩大隱憂:苏联的入侵,日本的入侵。 展开

    概览

    安內攘外,原文是「抗日必先勦匪,攘外必先安內,安內以攘外,剿匪以抗日 」是中华民國国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1931年7 … 展开

    歷史上的例子

    春秋時期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號——先「安內」以「尊王」,「尊王」而後才能「攘外」。
    漢景帝老師晁錯力主削藩,引起當時朝廷激烈爭論,大多數人都不同意或認為時機未到,以… 展开

    背景

    1930年11月30日,蔣介石在顧維鈞外交部長宣誓會上講演,聲稱「攘外必先安內」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對日本武裝侵略退讓,對中國共產黨加緊鎮壓 。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繼續反共內戰,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之 … 展开

    蔣中正《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節錄

    「……中正於此,乃瞭然於粵桂倡亂,石友三叛變,暨赤匪肆虐,以及朝鮮僑胞之慘案 。四者互為因果。叛徒軍閥,唯恐赤匪之肅清也,乃出兵以援之,叛變以應之。帝國主義者唯恐軍閥之消滅,中國之統一也,乃惹起外交糾紛,以 … 展开

    评价

    中华民國外交官蔣廷黻於1933年〈未失的疆土是我們的出路〉文中支持安內攘外政策:「明朝夏允彝:『我之兵力每以討寇,寇急則調邊兵以征寇,東夷急又輟剿寇之兵將以防東夷。卒之二患益張,國力耗竭,而事不可為矣。』夏 … 展开

    註释

    1. ^ 指萬寶山事件中,朝鮮半島華僑被殺百餘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