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封建礼教的概念,那就是1928年出版的《新月杂志》中的《批评封建礼教及其对策》 封建社会尚在习惯着把教条、礼教当成咒语打击人们,特别是以封建礼教羁绊妇女的司空见惯的关系下,人们到底是不会对一切法律有信心的。
2024年12月10日 · 瞧你这话说的,连新中国怎么建立的都不知道啦!这才几十年… 咱们国家的文宣呢?
礼教实际上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但是由于元代践踏中原文化,明代重建以后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变革,两宋时代的残酷兼并已经被压制了,所以这一趋势受到了压制。 清代以后这一趋势死灰复燃,礼教彻底压倒了一切。
在“礼教”社会下,所有人都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三纲中君父夫为至尊,臣子妻为至卑,忠孝节被无限放大甚至到了一个变态的程度。 五四运动的弊端在于,虽然推倒了旧道德的统治,却没有建立起一种新道德的信仰,只是一味批判,致使中国现代道德信仰 ...
不仅在说封建礼教,而是对他所看到的封建社会的批判. 百度是这么说的: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2021年3月30日 · 礼教的的核心是一种秩序。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绝对支配和下位者对上位者的绝对服从。楼主举的例子中,长辈与晚辈的矛盾,符合礼教的解决方案只有一种,听大人的话。哪怕你礼貌的拒绝,一是不符合礼教的。
鲁迅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 …
“礼教”之“礼”,是只看到了作为规范的外在表现,而且,把秦汉以后“文化的层累效应”扩大化和极端化,明显是断章取义。 “礼教”之“教”,说是“吃人”,也是扣在儒家思想上的屎盆子,是把后世扭曲变形和阉割的理论当成先秦儒家思想的本意。
为什么说礼教是吃人的? - 知乎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如果婚姻不合礼教,在那个时代女主早和原生家庭崩了,能受到嘲笑,应该有正常的归宁。 另外古代弃妇诗,一般会把女子描写成完美无瑕,无故被弃,以为她们博得同情。不合礼教始乱终弃的男女关系,很难引起广泛同情吧。